聊一聊当年做的傻事儿(二)
很快,我自己的第一份订单从天而降,就是天上掉馅饼那种直接砸我头上的。一位杭州某大学的老师看到了我们的目录后,打电话过来询问仪器的情况,我肯定什么都不懂,就按照产品介绍上一通胡诌,老师有了意向。于是问题来了,我们要从哪儿进货啊?这就用上我的特长了——上网搜!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一家真正卖这个仪器的公司,坐标上海,并弄清楚底价,再增加一部分利润后,和那位老师签订了合同,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送货!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,我只身一人去上海从卖家那里提货,然后坐火车到杭州去送货。一切都是那么顺利,这事儿就办成了。
返京的那天,我一大早退了房,去火车站买票,车票是晚上的,我就把行李寄存在火车站,一个人站在公交车站傻乎乎地看着一排排的站名,盘算着去哪儿溜达溜达(当时还是诺基亚,摩托罗拉的老式手机,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条件),这时候我感受到了杭州人的热情,有人主动问我要去哪儿,在我说明情况后,他就给我仔细的讲坐某某车到龙井村,然后走那个九溪十八涧,最后到西湖的路线……通透,完全不犹豫我就按照这个路线走了一天,太过瘾了,途中还遇见几个年纪相仿的驴友,同行了一阵。
可惜,馅儿饼不会天天掉,没有那么多的饼……回京后一切都回归迷茫,幻想的美好并没来到。
后来,大强的老婆又认识了另一家专做实验器材的小公司,李老板是个海龟🐢,一位身材瘦小的老男人,他们公司已经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,主做耗材,并且还经常组织一些学术会议,公司不到十个人。两边熟悉后,因为他们人少,所以请我们帮忙组织学术会议,基本流程大概是:
- 先由李老板确定会议主题,找主讲人,定下来会议地点和参会费用
- 然后我们分头联系各大高校、各个医院的研究科室的老师,发请帖,发垃圾邮件等
- 等鱼上钩,凑够一拨,就可以开会了
通过这件事,我知道了办学术会议的奥秘:
- 选择的会议地址一般都是某大城市,可旅游
- 主题要高大上,显示出会议的价值。
- 主讲人是专门请来的业内专家教授,用于撑门面
- 这些工作单位都有一定的学术经费,他们也要通过合法手段消费掉。交会费,包吃住,挺合适
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就都顺理成章了,我办会议收会议费,不光赚钱还能给自己打广告,顺便卖产品;主讲人免费旅游还能赚外快;参加的人公费旅游。皆大欢喜😊,办的会议越大越能赚钱。
不过别误以为很容易,选主题,拉主讲人以及找参会者没有一个是简单的。“主题”决定了会议的价值。“主讲人”决定了会议的吸引力,主办公司必须要有这些资源。“参会者”当然就是客户资源,决定了会议能否举办和最终的实际规模,没有客户谁来参会?总不能为一个人就开个会议吧?本钱都赚不回来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两家公司一起在上海办了个小型的学术会议,大概20-30人参加的样子,我在里面就是个服务生,接待参会者,签字报到,分配房间 等等,至于这次会议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分到钱我是完全没有印象了,大概率我们也就是个帮忙的,人家管了我们的路费还包吃住,总之顺便扩大了视野,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——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相关资源,以后也不可能自己独立搞会议。
毕竟会议也不是天天办,我们还在偷偷学习他们都卖些什么,往哪儿卖,所以没多久也就不一起合作了(最后还听到了一些关于李老板和他的公司某位女员工之间的趣事😏)。
创业后才知道,这公司自打成立开始,就算你一个人都不招,也无法做到零支出的。当了所谓的创业老板后,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先要考虑怎么才能有新的订单,公司还能维持多久?打工时就完全不一样了,一天天的熬,到日子就能拿工资。这两种压力相差太大了。
时间在飞速地流逝,订单的数量却未曾按照我们的幻想那样变得越来越多,我们当初凑出来的钱也在快速的蒸发……快要撑不下去喽,不甘心啊!
难道真的要重新打工吗?我的创业梦才刚刚开始啊!
未完待续……
2023-08-13